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满城加油站闹鬼事件 > 神秘皇叔我要了 > 这些物质主义者们坚信张乃丹事件怎么回事
这些物质主义者们坚信张乃丹事件怎么回事
发布日期:2024-06-06 06:55    点击次数:136

死亡赋予生命意义:张乃丹事件怎么回事

马丁·海德格尔与史蒂芬·斯特兰奇的相遇

本文选自:《<奇异博士>与哲学》

[美]马克·D·怀特 主编;

仇舒一 译.

作者简介:桑德·H.李(Sander H. Lee)在新罕布什尔州基尼州立学院担任哲学教授。他出版过《伍迪·艾伦的焦虑——关于伍迪·艾伦严肃电影的哲学评论》(Woody Allen's Angst: Philosophical Commentaries on his Serious Films)(McFarland,2013),并于近期在《大屠杀与种族灭绝研究》(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普里莫·莱维的灰色区域:对大屠杀之后伦理学的影响》(“Primo Levi's Gray Zone: Implications for Post—Holocaust Ethics”)。他还撰写了大量关于美学、伦理学、大屠杀研究、社会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问题的论文。他拥有奇异博士的坚韧个性,可惜却丝毫没有对方的那种神秘能力。

毕业生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结束后拍照留念。 新华社记者 任超摄

人终有一死,对此你怎么看?反派法师卡西利亚斯认定时间和死亡是人类真正的敌人,因为固有的死亡结局让生命失去意义,只有进入黑暗维度,才能征服死亡并实现永生。奇异博士和伙伴莫度对此嗤之以鼻,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老师古一居然一直在利用黑暗和非自然力量窃取生命。她告诉奇异博士这是必要之举,因为除她以外没有人的力量足以捍卫人类。不过在意识到斯特兰奇可以接手这个使命后,她便不再拒绝死亡。与卡西利亚斯相反,她相信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

哲学家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些话题。本章,我们将聚焦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他认为人们在意识到死亡必将来临,并体验到由这种真切恐惧带来的畏(angst)之前,对生命充满了“冷漠感”(indifferent)。(1)畏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如濒临死亡(例如斯特兰奇医生遭遇的车祸),或挚爱去世,甚至只是受到艺术品——就比如《奇异博士》这部电影——的冲击。只要经历过这种畏,就再也不会保持原来的漠然,而是要么保持本真(authentically),要么戴上虚假的面具,隐藏真我(inauthenticity)。海德格尔称这种经历为“呼唤”(the Call)。(2)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呼唤,但是只要像奇异博士那样体验过一回,人生就将随之改变。

马丁·海德格尔

www.nfthao123.com

出类拔萃的斯特兰奇

斯特兰奇医生很像其饰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夏洛克·福尔摩斯,同样恃才傲物且缺乏耐心[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他本人也是医生——把自己的导师、医学博士约瑟夫·贝尔(Dr. Joseph Bell)作为人物原型,这可绝非偶然]。斯特兰奇理论知识扎实,手术水平也远超他人,甚至能在进行高难度的手术时回答出助手的音乐小问答。(3)再来认识一下他的前女友克里斯汀·帕尔默,同样是位优秀的医生,并认可他的杰出能力。有一次,她认为同事韦斯特医生(Dr.West)过早断定她的病人脑死亡,就找上她唯一相信能解决问题的斯特兰奇,后者很快判定病人还有救,并“直接上手”进行子弹取出手术——根据电影的表现,这显然是个难度极大的操作。其间,他还对韦斯特医生进行了反讽,可见他就像福尔摩斯一样,忍受不了别人丝毫的嘲弄。

想要更好地了解斯特兰奇这类人,我们可以参考海德格尔关于实体(ontic)和本体(ontological)的分类。(4)“斯特兰奇”们关注实体的生活,像中立的科学观察者般看待这个世界,将其他人都视为客观对象,疾病也只是有趣的研究课题。这位斯特兰奇医生就从不把病人看作像自己一样实际的人(actual persons),救治他们也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名誉锦上添花。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不要把自己和周围事物分割开来,要关注本体生活,而不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世界,如此我们才能入世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融入生活,关怀他人,一起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恐惧或(真切濒临死亡而导致的)畏给我们提供了本真或非本真两个选项。(5)保持本真的人会坚持自己关怀他人的本性,即便那意味着暴露自身弱点,而且可能因此遭受他人粗暴的对待;选择了非本真的人会把真实的本质隐藏在面具后,用面具的表象避开他人的请求,同时也避免将真实的自我暴露在他人的窥探之下。

斯特兰奇曾经的生活只关注实体,否认自身行为的本体意义。他斩断自己与世界的关联,并将大家(包括他自己)都定义为拒绝在彼此之间建立真正的、持续的联系的人。他小心藏好面具背后的真实感受,典型的体现就是他对韦斯特医生错误诊断所给出的反应,以及他在所救男患者的亲属试图拥抱他以示感谢时表现出的拒绝态度。

斯特兰奇靠自己的才智挣得了奢华的生活,但他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个性却最终让自己损失惨重。车祸前,他正开着超级跑车风驰电掣,同时打着语音电话问比利有什么病例适合他救助。他拒绝了一个可能救不回来的病人,因为担心自己的“完美履历”被毁。病人在他眼里并不是值得关心的人,只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他追求成功也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是为了给自己的名声添加筹码。就像莱恩医生对他说的:“这个世界都在围着你转。”

车祸事故与卡玛泰姬

很快就发生了改变斯特兰奇人生轨迹的那场车祸,让他感受到了海德格尔所谓的畏——除了畏死之外,还畏惧自我消亡,因为车祸毁了他的双手神经,等同于毁了他的职业生涯。现实不允许他再做之前那个恃才傲物、冷漠待人的奇迹医生了。为了恢复双手的灵活性,他穷极传统治疗方法,也请求了一位同僚,可是对方就像从前的他,不想冒这个增添败笔的风险。无奈之下,斯特兰奇找上一度瘫痪在床的乔纳森·潘伯恩(Jonathan Pangborn),这个人物曾在亚洲的卡玛泰姬修行神秘术法,从而奇迹般地恢复了行走能力。

根据潘伯恩的提示,他一路跋涉至卡玛泰姬,见到了古一法师和她的徒弟莫度法师。即便处于绝望之中,斯特兰奇面对神秘力量的第一反应仍是试图否定,不相信这居然不仅仅是滑稽的迷信观念。作为医生和科学工作者,他拒绝接受精神治疗这种说法,将之视作小贩向不愿动脑的无知大众兜售的无稽之谈,还嗤称古一给他看的图是旅游礼品店的垃圾。古一问他,为什么明明一直渴求知识,如今却不愿意让看向现实本质的孔洞更大一些,当时他回答:

我拒绝是因为我不相信什么脉轮或能量的童话故事,也不相信什么信念的力量。根本不存在灵魂!人类是物质的,仅此而已。你也不过是这宇宙中一粒微小而无关紧要的尘埃罢了。(6)

但凡斯特兰奇坚持物质主义信念,认定这个冷漠世界不存在真实意义,就永远不可能治好双手。电影后期,我们听到卡西利亚斯也说了类似的话。这些物质主义者们坚信,所有的存在都是可以用我们的感官感知和度量的,任何精神或神秘信仰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群弱小蠢货可悲的胡言乱语。听了斯特兰奇的回答,古一的反应是直接将其灵体打出了肉体。可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令他信服,他甚至怀疑喝过的茶里加了LSD之类的致幻剂,于是古一把他整个扔进了星灵维度,在那里灵魂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然后问他:

什么是真?在你所感知的背后,还藏着怎样的奥秘?在存在的源头,精神与物质相连。思想雕琢了现实。此间宇宙只是万千宇宙中的一个。世界是无限的。有的美好,生机勃勃;有的邪恶,充满杀戮。在那些黑暗的地方,蛮荒之力贪婪地蛰伏着,伺机等待。在这多元宇宙之中,斯特兰奇先生,你是谁?

斯特兰奇终于接受了这一切,他请求古一教他这些神秘法术,但遭到了拒绝并被扔出门外。后来还是莫度说服古一,称斯特兰奇将会是对抗卡西利亚斯的有生力量,古一才同意训练他(但她也担心斯特兰奇可能变成下一个卡西利亚斯)。我们看到他逐渐掌握力量,证明自己在法术领域跟曾经在医学领域一样如鱼得水。他意识到必须舍弃自我,不争风头,学会跟随存在之流前进。他经历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良心的呼唤”(7),人一旦经历过这种呼唤,就不再对生命万物报以冷漠之心,而是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掩藏真实思想,要么接受挑战,展现自己的脆弱。

无情宇宙中的微小尘埃

斯特兰奇第一次见图书管理员王(Wong)的时候,开了个玩笑,询问“王”是不是就叫“王”,就像歌星“阿黛尔”(Adele)或“碧昂斯”(Beyoncé)用真名做艺名一样。他或许还提到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著名的自然秩序论的提出者,并提倡人们应该依靠美德实现个人的潜能,从而维持这个秩序。(8)

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德美(moral virtue)和智美(intellectual virtue)。前者即遵从理性行动,否定不理性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培养德美,只是有些人抛弃了道德,自愿堕向邪恶,比如卡西利亚斯。与之相反的是,亚里士多德相信只有或许很少一部分人能同时拥有智美,能够做出理性的指示,拥有实际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走出道德困境。对应到电影中,莫度和王两个法师便是一心维护自然秩序的人,积极对抗卡西利亚斯和多玛姆等追求力量和永生的自然秩序破坏者。

在纽约至圣所打斗间隙,卡西利亚斯被奇异博士的悬浮斗篷困住,他借此机会为自己的意图辩解,试图说服对手加入黑暗面(9)……不好意思,笔者指的是黑暗维度。他告诉奇异博士,这只是“由多变少,由少归一”的开始,人类可以突破自然法则,不受时间限制。

卡西利亚斯:这个世界无须灭亡,医生。它可以像许多其他世界一样,成为多玛姆的一部分,非常美丽的一部分,这才是它该在的地方。我们可以永存……生命,永恒的生命。人们思考着善与恶,而真正的敌人是时间,时间消灭一切。

奇异博士:那你消灭了的那些人呢?

卡西利亚斯:微不足道,他们只是无情宇宙中的微小尘埃……这个世界还没有回到正轨。人们渴望永生,想要超越时间,因为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时间是对人类的侮辱。死亡是最大的耻辱。医生,我们并非想统治世界,而是想拯救世界,交由万物之主多玛姆来处理一切,因为它代表了万灵的意愿。

请注意,卡西利亚斯与斯特兰奇的用词一致,形容大家只是“无情宇宙中的微小尘埃”,说明这两人曾经拥有同样悲观、聚焦实体的生命观。

那么,奇异博士会加入卡西利亚斯的阵营,反抗自然法则并追求永生吗?卡西利亚斯就像尼采一样相信自己能“超越善与恶”(10),他坚称时间带来死亡,所以时间才是真正的敌人。面对畏,他选择放弃本真,让自己相信人类可以战胜死亡。由于他拒不接受死亡作为生命的自然结局,将之看作“侮辱”,所以他不但不认为多玛姆是“世界毁灭者”,反而视其为仁慈的救世主,期盼它将追随者带入天堂国度,即黑暗维度,并赐下永恒生命。(11)

黑暗力量

海德格尔和卡西利亚斯一样,也曾屈从于邪恶力量的诱惑。20世纪30年代初,海德格尔公开支持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和纳粹党(Nazi Party)。1933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背叛了他的导师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就像卡西利亚斯背叛了古一法师)。1934年,海德格尔辞去了职位,不过他从未退出纳粹党,也从未为自己的行为道歉。(12)几十年来,哲学家一直为他与纳粹势力的暧昧关系争论不休,有些人因此认为应该抵制他的哲学作品。

类似地,奇异博士发现古一法师一直在汲取黑暗维度的力量以延续生命,正如卡西利亚斯跟他说的:“我们都是来疗伤的,可是只有她自己修炼真正的法术。你不好奇她是怎么活这么久的吗?”(13)奇异博士前去质问古一,同时对己方的使命也开始抱有疑问,而古一则交代他必须继续对抗卡西利亚斯。彼时他质疑道,自己是医生,医生应该救人而不是杀人,可不久前的战斗却逼得他不得不杀人。不过古一看透了斯特兰奇自我膨胀的状态,她点破了这一点,说:“你想回到你的妄想中,掌控一切,甚至死亡。没人能掌控死亡,恐怕就连伟大的史蒂芬·斯特兰奇医生也做不到。”

斯特兰奇随后将古一言行不一的做法告知莫度:“她从黑暗维度中汲取能量,从而获得永生。”莫度在确认了古一违背自然法则的行径后便开始抗拒她,因为他是个讲究原则的人,生性固执,不懂变通。但斯特兰奇灵活多变,在古一的点拨下,他明白了这是个远比非黑即白更加复杂的世界。

临终前,古一法师以星灵形态和斯特兰奇进行了最后一次对话,说道“你傲慢,害怕失败,导致你对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事情一无所知”,那就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她解释说:“我厌恶从黑暗维度汲取力量,但你知道,有时人总得打破常规,追求更高的理想。”因为无人强大到能够顶替她的位置,所以古一认为自己有必要活下去,保护这世界不受诸多敌人的侵害。她利用了黑暗维度之力,却并非因为像卡西利亚斯那样畏惧死亡,而是为了在找到接班人前担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古一的例子说明,接受死亡能让我们成为关怀他人的本真之人。

死亡赋予生命意义

卡西利亚斯和多玛姆选择了非本真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被刻意延长到毫无意义的地步。奇异博士利用时间能量创造出时间循环困住了多玛姆,对方意识到自己会无休止地重复经历这一刻,只能被迫接受奇异博士的条件,放弃侵略地球。多玛姆对于无尽反复的恐惧让人想起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讲述的西西弗斯的故事。(14)西西弗斯受到希腊主神宙斯的惩罚,要将一块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坡,却每次都在最后眼睁睁看着巨石因太重而滚下山,前功尽弃,无休无止,于是他陷入无尽的沮丧和毫无意义的绝望之中。奇异博士便是将多玛姆困在这样无望的循环中,因此多玛姆使尽手段也要逃脱,哪怕为此放弃自己吞噬地球的计划。

多玛姆(和卡西利亚斯)没有看到的是,永恒生命将导致类似的循环,正如古一告诉奇异博士的,“那不是天堂,是地狱”。多玛姆后来倒是意识到了,没有结尾的生命不会有意义,不过是无尽重复相同的时刻罢了。古一的一句话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相呼应:“死亡赋予生命意义,让你知道时间短暂,去日无多。”(15)她在确定奇异博士有能力顶替她后便选择了迎接死亡,不过,她还是延长了最后的时刻,想多看一会儿雪景:“你可能以为,这么久了,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死亡了,但是看看吧,我却还是想无限延长这一刻,来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我们理解,真心接受死亡的人也会希望有哪怕一瞬的时间来晚点儿面对它。

注释

(1)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oan Stambaugh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0);另见Hubert Dreyfus, Being-in-the-World: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0), 289。关于“畏”,见Steven Luper, Existing:An Introduction to Existential Thought (Palo Alto, CA:Mayfield Publishing Co., 2000), 203-206。

(2) William Lawhead, The Voyage of Discovery: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4th ed. (Stamford, CT:Cengage Learning, 2015), 553-555.

(3) 奇异博士这个角色与1991年电影《再生之旅》(The Doctor)的主角杰克·麦基医生(Doctor Jack MacKee)非常相像。他们在影片初期都表现出傲慢、冷漠的个性,麦基医生在手术时也会和同事开玩笑,做些音乐游戏,而他在确诊癌症后也同样经历了畏,成了更懂得关怀他人的人。

(4) Dreyfus, Being-in-the-World, 20.

(5) Lawhead, Voyage of Discovery, 552-554.

(6) 所有引用对话均来自2016年电影《奇异博士》。

(7) Lawhead, Voyage of Discovery, 553-554.

(8)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350 BCE, trans. W.D. Ross, 可见http://classics.mit.edu/Aristotle/nicomachaen.html。

(9) 原文为“Dark Side”,作者或许借用了《星球大战》当中非常著名的原力黑暗面以及黑暗面引诱绝地武士堕落的“梗”开了个玩笑。——译者注

(10) Friedrich Nietzsche, Beyond Good and Evil: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ture, trans.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Vintage, 1989).

(11) 此处他引用了“美国原子弹之父”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话。在见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奥本海默告诉记者,这场景让他想起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The Bhagavad Gita)的一句话,“我正化身死亡,世界的毁灭者”。该句话引自《薄伽梵歌》第11章,第32节,可参见英语版http://www.bhagavad-gita.org/index-english.html。更多关于奥本海默与梵歌的信息,可参见Kai Bird and Martin Sherwin, American Prometheus: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New York:Vintage, 2006)以及James Hijiya, “The Gita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44(2000):123-167。

(12) Lawhead, Voyage of Discovery, 546.

(13) 这就解释了为何卡西利亚斯在电影开头的伦敦之战中称古一为“伪君子”。

(14) Albert Camus, The Myth of Sisyphus, trans. Justin O'Brien (New York:Vintage, 2012).

(15) 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 1929—2003)曾写过类似的话:“永生,或一种没有死亡的状态,是没有意义的,我如此认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亡给予生命意义。”(“The Makropulos Case:Reflections on the Tedium of Immortality,” in Problems of the Self:Philosophical Papers, 1956—1972,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82-100, at p.82.)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张乃丹事件怎么回事